經濟觀察報 記者 梁冀 成立一周年之際,北京證券交易所(下稱“北交所”)上市公司持續擴容。
據北交所數據,截至2022年9月15日,北交所在審企業共有118家,其中5家已受理,104家已問詢,5家上市委審議,4家提交注冊。另一方面,在北交所效應下,新三板對中小企業的吸引力也愈發明顯,新三板掛牌公司年內新增177家,超過去年同期的3倍。
證監會副主席王建軍此前表示,推進北交所高質量擴容是證券交易所功能充分發揮的基礎。在新三板層層遞進的結構下,申報北交所的公司已經通過了基礎層、創新層的檢驗,北交所可以在堅持質量優先的基礎上,加快審核,支持一批優等企業快速上市。
渤海證券新三板做市業務負責人張可亮向經濟觀察報表示,北交所的上市公司數量、質量以及交投情況三者之間密切相關。當前,北交所上市公司數量只有110家,過半公司市值不足10億元,尚未完全形成規模,對大體量的資金而言可投規模有限且性價比不高。不過,隨著審核速度的加快,上市公司數量與體量的擴張以及基本制度的完善,北交所的流動性問題將逐步得到解決。
至于潛在的轉板事項,張可亮表示,關鍵是北交所要把市場生態建設好,豐沛的新三板掛牌公司與各地中小企業將源源不斷地涌向北交所。
審核加速
近期,北交所新股審核速度明顯加快。
9月 2日,新芝生物(430685.NQ)、 億 能 電 力(837046.BJ)、硅烷科技(838402.BJ)、天馬新材(838971.BJ)、華嶺股份(430139.NQ)與海能技術(430476.NQ)等6家擬北交所上市企業同日獲得證監會核發IPO批文。
新三板方面,自9月以來,已迎來31家企業掛牌,幾乎每天都有兩家企業登陸新三板。年初至今,新三板新增掛牌公司已有177家,約為去年同期55家的3.22倍。
北交所總經理隋強此前表示,北交所規模不是簡單的數量增加,是要實現高質量的企業持續供給。據悉,北交所擬實施“領航計劃”,全面加強市場在企業培育、股票掛牌、持續監管、融資并購、公開發行等各環節之間的業務程序對接、監管標準銜接、信息共享互認,提高企業在新三板、北交所市場成長順暢度。
今年下半年以來,多家擬北交所上市企業火速過會。華嶺股份、中科美菱(835892.BJ)從受理至上會用時僅37天,雙雙創下北交所最快過會記錄。
北京某中型券商人士表示,中秋假期期間,北交所負責審核工作的人員都在加班加點進行相關工作,其審核效率與工作態度也是匹配的。因此,才會看到近期北交所快速過會發行的情況。
張可亮則表示,當前北交所審核速度加快,一方面是北交所定位即支持廣大專精特新中小企業上市融資,另一方面當前的經濟情況也令中小企業的融資需求更為急切。面對這樣的現狀,北交所拿出時不我待的態度,加快審核速度,幫助企業與市場對接,獲得股權融資資金,擴大再生產并抵御抗風險能力。
“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北京南山投資創始人周運南說道,北交所上市審核提速得益于審核準備工作的前移,這也是北交所申請上市的最大特色。北交所的加速運轉是支持更多的優質創新型中小企業盡快駛入資本市場發展“快車道”,盡早形成北交所初始規模,加快北交所高質量擴容,打造服務創新型中小企業的一流交易所。
相較于滬深交易所,北交所申報IPO有著多種優勢:首先,北交所公司必須是掛牌一年以上的新三板創新層企業,掛牌以來一直按要求進行持續的信息披露和規范運營;其次,北交所在企業披露啟動上市申請的公告后,即可調取在掛牌準入審查、公司持續監管以及融資并購審查等方面發行人的有關信息,上市委就會同公司監管部門等進行會商、分析、研判,提前做到對發行人情況“心中有數”;再者,在正式受理后,北交所通過全國股轉“利器系統”對發行人進行風險畫像,明確潛在風險點,結合前期分析情況進行審查,使審核工作做到高效、全面、精準;最后,審核過程中,證監會公眾公司部主動前移,和北交所上市委采取并聯審查,讓問詢更有的放矢和高效。
在北交所設立一周年之際,政策大禮包蜂擁而至。9月2日,北交所通報稱,將聯合中證指數有限公司制定發布北證50成分指數編制方案。同日,北交所還就融資融券交易細則公開征求意見。
北交所表示,融資融券是證券市場重要的基礎性制度,也是國際證券市場中較為成熟的交易方式。推出融資融券制度,將進一步完善北交所交易機制、提升北交所二級市場定價功能,是北交所持續推進市場制度建設的重要舉措。
流動性闖關
自開市以來,北交所的流動性問題就備受關注。市場期待隨著各項制度完善、上市公司規模提升以及各類型投資者的涌入,北交所投融資吸引能力能夠進一步增強。
截至9月15日,北交所上市公司共 110家,總市值1819.15億元,成交金額5.59億元,相較滬深交易所仍有較大配置空間。
據東吳證券報告數據,2022年以來,公募基金持續加倉北交所,重倉總市值占基金股票投資市值比例從2021年四季度的0.0112%增長至2022年二季度的0.0548%,意味著公募基金對北交所“小而美”、“專而精”的公司認可度持續提升。
截至2022年6月30日,公募基金重倉股中持有北交所上市公司合計市值為36.28億元,環比 2022年一季度增長159.84%。從重倉股明細來看,公募基金持有北交所前五大市值股分別為貝特瑞(835185.BJ)、吉林碳谷(836077.BJ)、連城數控(835368.BJ)、長虹能源(836239.BJ) 和 穎 泰 生 物(833819.BJ),持股市值為19.06億元、4.93億元、3.05億元、2.46億元和1.27億元。
此外,第二批北交所專題基金已獲批,其中景順長城北交所精選兩年定開混合、中信建投北交所精選兩年定開混合已經進入發售期。3只基金募集規模上限均為5億元,封閉期內投資北交所股票的比例不低于非現金資產的80%,第二批3只基金募集和建倉后將為北交所帶來新流動性。
數據顯示,北交所110家上市公司中,市值在50億元以上的有4家,20億至50億元的有8家,10億至20億元的有24家,10億元以下的有74家。也就是說,市值在10億元以下的公司占比超過一半。
從估值的角度看,北交所上市公司整體估值受市場影響較大,估值高點為2021年9月,為49.63倍;估值低點出現在今年4月份,僅有22.60倍。交易方面,北交所自設立以來,交易活躍度有所下滑,介于新三板與滬深交易所之間。
北交所董事長周貴華此前表示,設立一周年以來,北交所高效支持了一批創新型中小企業,目前已累計實現公開發行融資235億元,平均每家融資2.1億元,體現了中小企業按需合理融資的理念。換句話說,北交所用僅相當于一家大型企業公開發行的融資金額,服務了超過110家創新型中小企業。
周運南表示,北交所開市后的市場整體流動性確實不及市場預期,主要表現在整體K線走勢向下以及日成交金額下滑,即市場活躍度不足,但市場相信這只是北交所成長過程中的煩惱。
至于市場流動性的改善,周運南表示,取決于四方面的共同努力:一是豐富的投資標的,即北交所上市公司數量要上規模,讓投資者有更多的投資選擇和交易可能;二是高質量的成長性,“投早投小投新”企業的持續性成長是北交所最大的投資紅利;三是便利的交易制度,不斷健全完善市場制度特別是交易制度,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交易欲望;四是充裕的交易資金,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擴大投資者特別是大型長期機構投資者隊伍,吸引觀望資金流入,創造更多賺錢效應,提高交易成功率和頻率。
9月初,北交所通報稱將聯合中證指數有限公司制定發布北證50成分指數編制方案,并就融資融券交易細則公開征求意見。大同證券分析師閆曉偉表示,北交所融資融券業務的實行,有望為北交所帶來更多的資金流動性,同時更易于北交所上市公司的雙向價格發現,完善北交所基礎制度,同時為券商融資融券相關業務擴展了展業渠道。
張可亮表示,對北交所而言,必須有一定的規模,相關的產品。如規模太小難以推出指數產品,進而無法成立指數基金,那么公募基金、險企等大體量的長期資金便難以進入。此外,大型投資機構還需面臨投資性價比的問題,若若非時間、人力、物力充分調研后又沒有足夠的投資空間,對于公募資金、險企資金來說,從性價比的角度是不太愿意關注的。
生態建設須完善
自成立以來,北交所即面臨著上市公司轉板至滬深交易所的難題。
2022年5月,觀典防務(688287.SH)登陸科創板,成為北交所第一家轉板公司。至8月,翰博高新(301321.SZ)登陸深交所,成為第一家轉板至創業板的北交所上市公司。
據開源證券數據,年初至8月底共有213家公司通過IPO方式上市,41家為原新三板公司。其中,12家在上交所上市,29家在深交所上市。
2021年至2022年8月底已過會的原新三板公司共168家,其中主板17家,創業板105家,科創板46家,新三板公司整體占比達25.38%。其中在主板IPO中,過會的三板公司占過會公司比重為12.69%。在創業板IPO中,過會的三板公司占過會公司比重為33.65%。在科創板IPO中,過會的三板公司占過會公司比重為21.30%。
截至8月底,北交所排隊受理公司105家,另外具備北交所意向的公司共計445家(剔除晉層、終止輔導公司)。
安信證券指出,在觀典防務之前,累積已有422家公司從新三板向滬深主板、科創板、創業板轉移,主要采用重新排隊申報IPO方式,通常歷時2-3年。對投資者而言,參與北交所投資的其中重要的一個核心投資邏輯就是能夠參與北交所轉板。相較于從新三板重新排隊IPO,北交所轉板具有明顯優勢。
轉板方式下,投資者攻守兼備,投資收益分布更分散確定性強。新三轉IPO排隊的方式雖然收益巨大,但同時也存在風險高和不確定性大等因素,甚至上市失敗后投資者幾乎沒有退出辦法;轉板方式下,投資者可在公司北交所上市獲取一部分來自估值修復、業績提升等方面的收益,其后可以選擇繼續等待轉板至滬深交易所的收益,且能利用流動性規避部分上市失敗相關風險。
此外,轉板方式更易滿足不同風險偏好、不同投資期限的投資者需求。轉板IPO方式下,主要為VC、PE、產業基金和私募等機構參與,普通投資人寥寥,上市公司所能得到的資本市場支持也相對較弱。而轉板方式下,公司可先在北交所上市,并在滿一年后根據自身條件選擇是否進行轉板。一方面,可以讓各風險偏好類型和投資期限的投資者根據自身情況參與投資分享公司發展的紅利;另一方面各風險偏好類型的投資者也可以反哺公司,更好發揮市場的價值發現功能,為公司融資等方面提供支持。
張可亮認為,轉板與否是上市公司自己的考量,當前京滬深交易所都有了相對明確的定位,北交所也沒有必要說把所有的企業都留住,關鍵是把市場生態建設好,事實上國內需要北交所服務的企業數量是非常多的。
據周貴華此前介紹稱,北交所初步形成了一個良性市場生態,合格投資者超500萬戶,社?;?、保險資金、QFII等均已入市,超500只公募基金加速布局。中介機構加大投入,形成了一批深耕中小企業資本市場服務的特色券商。目前北交所在審和在輔企業超過400家,其“預備軍”的創新層公司近1700家,一年來超過300家企業申報掛牌。
工信部數據顯示,截至目前,已培育8997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其中今年新培育第四批4328家。在經營效益方面,去年“小巨人”企業營業收入總額超3.7萬億元,同比增長31.5%,比規上中小工業企業高11.6個百分點;平均每戶企業利潤4000萬元,是規上中小企業的3.4倍。
《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發展報告(2022)》顯示,37%的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近3年曾申請銀行貸款,87%的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存在融資需求。截至2021年底,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在科創板、創業板首發上市融資近1700億元;截至2022年上半年,累計有388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在A股上市。
周運南表示,證券交易所最基礎三大功能是融資、定價、交易,北交所要想吸引更多優秀企業來上市并留下來,就必須圍繞提高融資效率、提升定價功能及合理交易活躍度來健全配套相關的基礎制度和政策,在看齊滬深兩市的同時保持差異化供給,提高企業的獲得感。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8547號